中国中东部冬季雾传播和雾内污染物变化特征
编号:3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06 19:04:21 浏览:268次 墙报交流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在稳定天气背景条件下,雾常常发生于一个或多个站点,而后又相继在其他多个站点形成,具有传播特征。为了提升区域性浓雾增强和传播的预报准确性,本研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多源数据,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典型的持续性浓雾过程,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雾的生消、传播规律以及浓雾过程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南移、弱冷空气入侵和辐射冷却以及陆海热力差异对雾的形成和传播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在区域尺度上,冷高压系统的南移是造成浓雾向南扩散的直接因素。高压系统为浓雾中心南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高压系统西侧的偏南风使得逆温增强和扩大,有利于雾的传播。在中尺度上,弱冷空气的入侵和辐射冷却引起了雾的爆发性增强,也影响了浓雾的传播。在局地尺度上,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特性不同,来自寒冷海洋的潮湿空气在海风环流的平流作用下导致沿海地区下午出现浓雾。
本研究还关注了雾事件过程中污染物的作用。在雾形成阶段PM2.5浓度降低,雾成熟阶段PM2.5浓度升高。雾形成阶段,PM2.5颗粒在过饱和条件下转化为雾滴。吸湿效应会加速雾滴的生长,导致雾的爆发性增强。在雾成熟阶段,较强的逆温和气粒转化有利于PM2.5浓度增加。污染气体(SO2、NO2)的明显下降也与污染气体溶解于雾水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气溶胶粒子与雾形成的相互作用以及改进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气溶胶参数化方案,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物理化学成分分析相关的野外试验。
 
关键词
强浓雾;传播;污染物
报告人
朱毓颖
南京气象创新科技研究院

稿件作者
朱毓颖 南京气象创新科技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27日

    2022

    07月28日

    2022

  • 06月30日 2022

    初稿截稿日期

  • 07月19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