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单体降雹不同阶段地面降水粒子谱特征
编号:31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06 19:05:31
浏览:307次
墙报交流
摘要
2020年3月27日下午,超级单体云系由西向东横穿福建省福州市区并产生大冰雹。本文利用位于福州市区的乌山站和晋安站的地面激光雨滴谱仪分别观测的降水粒子谱,结合双偏振天气雷达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比分析降雹不同阶段地面降水粒子谱特征差异。两站降雹均出现两个阶段,共同点在于:第一阶段最低层的ZDR接近3.5dB且CC大于0.95,已有降水粒子的尺度-速度谱落入雹区和霰区,此时降水粒子为大雨滴中混着小冰雹(<1cm),且小冰雹由于温度较高处于半融化状态;第二阶段最低层的ZDR显著下降至1dB,CC下降至0.9以下,晋安站的KDP甚至出现缺值,此阶段出现大冰雹(>2cm)。两站降水粒子存在差异的是:乌山站(发展-成熟阶段)降雹期间(16:14)ZDR柱发展高度仍超过0℃层,云体还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地面观测到低密度冰雹,含水量较小(CC接近0.9,相态接近单一),雨滴尺度谱较晋安站窄,小雨滴(<1mm)数浓度高,大雨滴(>3mm)数浓度低;晋安站(成熟-减弱阶段)降雹期间(16:25)云体高度较之前有明显降低,ZDR柱和KDP柱高度下降,地面观测到高密度冰雹,含水量大(CC接近0.8,典型的水包冰),大雨滴数浓度也较乌山站显著增多,小雨滴减少。此外,超级单体前部观测到的大雨滴数浓度均高于云体后部,而小雨滴数浓度则低于云体后部,这与云体前部的强垂直风切变(ZDR弧)有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