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春季沙尘天气特征及模式偏差分析
编号:31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06 19:07:02
浏览:282次
墙报交流
摘要
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后向轨迹模式、空气污染监测数据,采用天气学原理分析、物理量诊断和轨迹分析等方法,对2021年3月15日早晨—3月16日午后,吉林省大范围持续性沙尘天气的特征、成因及模式能见度的预报偏差进行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受蒙古气旋东移影响。沙尘持续时间长,沙尘落区自西向东移动并伴随大范围寒潮降温。沙尘开始后伴有相态复杂的弱降水,由于降水沉降作用抑制PM10质量浓度升高。PM10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为明显的双峰型。各地区最低能见度出现在PM10质量浓度峰值前。
2、沙尘粒子来自蒙古国东部,向东输送跨越大兴安岭后迅速降低,随后再次携带途径地区沙粒继续东移传输。沙尘天气过程冷空气下沉方式受地形作用,垂直方向结构变化大。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较强,从而使地面风力长时间维持,期间受降水影响沙尘粒子沉降,随后再次起沙。
3、高位涡下探明显,温度平流及涡度平流较强。锋面前后三小时正负变压差增大,有利于大风对沙尘的传播,使中西部地区PM10质量浓度开始降低。高低层存在明显的垂直环流,近地层辐合,中低层辐散沙尘上扬作用,同时近地层辐散中低层辐合,加强地面下沉作用。700hPa高空干舌,为沙尘维持提供干燥环境。
4、ECMWF模式对低能见度有预报作用,但量级、范围和位置与实况相比偏差过大。本地化模型对于以上问题具有订正作用。但由于模型受多个气象因子影响,当有降水发生时订正作用减弱。
关键词
沙尘天气;成因分析;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偏差分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