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雾微结构精细化观测研究
编号:27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06 00:39:54 浏览:45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2年07月27日 16: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3]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S3-1] 议题3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27日下午

暂无文件

摘要
       为研究 FM-120 雾滴谱仪不同采样频率(5Hz、1Hz)对辐射雾微结构观测的影响,课题组于2020年冬季在连云港东海县开展了为期 58d的雾外场精细化观测。在 2020年 12月 28日的一次辐射雾过程中使用 5Hz 和 1Hz 两台不同频率的雾滴谱仪进行辐射雾精细化观测研究(见图1)。研究发现:1、相较于 1Hz 的观测结果,5Hz 更容易观测到雾微物理量的极值。从整个雾过程来看,5Hz 雾滴谱仪平均成 1Hz 后的结果与 1Hz 雾滴谱仪的原始结果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各微物理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 0.6,且均通过了 99%的显著性检验。分阶段来看,5Hz 雾滴谱仪平均成 1Hz 后的结果在雾的生成和消散阶段与 1Hz 的原始结果的相似度较低,在雾的成熟和发展阶段相似度较高(见图2)。2、从整个雾过程相对谱和各阶段相对谱来看,5Hz 和 1Hz 观测到的谱型基本类似,主要差别出现在峰值。3、5Hz 和 1Hz 均能反映此次雾过程中不同阶段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主要差别出现在雾的生成阶段, 可能为 5Hz 在此阶段观测到的活化并凝结增长的新雾滴相对较少所导致。在雾的发展、成熟和消散阶段,5Hz和1Hz的雾滴标准数浓度与标准含水量和滴谱标准差的相关系数均比较接近。因此在进行雾的常规观测时,选择频率为 1Hz的雾滴谱仪可以基本满足研究需要。
 
关键词
辐射雾,雾微结构,精细化观测,采样频率
报告人
邬昊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稿件作者
牛生杰 南京工业大学
邬昊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27日

    2022

    07月28日

    2022

  • 06月30日 2022

    初稿截稿日期

  • 07月19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