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的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
编号:226 访问权限:公开 更新:2022-07-15 18:31:39 浏览:24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数据、FY4A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及多模式预报数据,对2021年7月22日至23日在陕西东部山区发生的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远距离台风外围偏东风的水汽输送影响,使对流层低层及边界层产生高温高湿高能,造成大气具有强的不稳定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形成了短时大暴雨的有利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是触发机制。由于对流层中下层水汽含量高,能量充足,沿着地面辐合线有不断生成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秦岭北麓的对流系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限制下,使对流云团稳定少动,强降水时间较长;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附近形成列车效应,高于45 dBZ的雷达回波移动较慢并发展至5 km以上,与对流层中下层低空急流和气旋性辐合中心共同造成极端短时强降水,1 h降水量高达86.5 mm。本次过程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形特征,大暴雨发生在高海拔的秦岭北麓及山阳附近的迎风坡处,高大山脉的阻挡可使对流单体移动缓慢,而喇叭口状的迎风坡处可加强上升运动以加强对流,从而造成降水量增加。该过程动力条件弱,热力不稳定条件极为有利,全球模式和主观预报对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限,多家模式暴雨漏报,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预报触发机制,中尺度模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对短时暴雨的落区、范围和强度把握较好。
关键词
短时暴雨,中-γ尺度,地形作用,列车效应,可预报性分析
报告人
肖贻青
陕西省气象台

稿件作者
肖贻青 陕西省气象台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27日

    2022

    07月28日

    2022

  • 06月30日 2022

    初稿截稿日期

  • 07月19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