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高原一次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观测特征
编号:19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2-07-04 11:18:50 浏览:204次
墙报交流
摘要
川藏地区是我国西部开发的关键区域,其灾害性对流天气发生频繁。而该地区地形复杂、天气系统多变、观测稀少,强对流天气的准确预报和防御仍十分困难。为提高对高原强对流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天气雷达等多源观测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16年9月8日川藏高原一次强对流过程。结果表明:此过程出现多站8级雷暴大风、10 mm以上小时强降水且伴随最大直径为18 mm冰雹,是川藏高原一次混合型强对流天气。对流系统发生在500 hPa弱冷平流和低层切变线影响下,中低层深厚湿层、环境中等强度的CAPE和垂直风切变为超级单体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较低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初始北侧多单体和南侧弱对流在地面辐合线上生成,在其东南移入适宜的环境中,北侧多单体发展成线状对流系统,并入并促使南侧单体迅速演变成超级单体。成熟超级单体低层有清晰的前侧入流缺口、钩状回波和中气旋特征。强回波区随高度前倾,有显著的上冲云顶突起,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风暴内中层径向辐合、上升气流减弱和反射率因子核心快速下降预示其下击暴流的产生。中层干空气的夹卷和水凝物快速下落的拖曳作用加强了下沉气流,结合峡谷地形的狭管效应,引起地面大风。
稿件作者
李英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市气象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