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 2022-03-14 15:02:14
北京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观测对比及“7·20”模拟研究
观测对比,短历时降水事件,水汽源区定量贡献,降水物理过程,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摘要录用
陆婷婷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宁波市气象局
崔晓鹏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新协同中心;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分中心
本文针对2012年(“7·21”)和2016年(“7·20”)北京两次特大暴雨过程,从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对比揭示了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差异,结果指出:两次过程降水总量相近,但降水历时和小时雨强不同,“7·21”历时更短、雨势更强;两次过程主导天气系统和演变、对流系统演变以及局地探空条件明显不同,“7·21”主降水时段以暖区对流性强降水主导,而“7·20”主降水时段以低涡系统性降水为主;两次过程小时雨强和短历时降水事件统计差异显著,“7·21”短历时强降水事件占比达一半以上,而“7·20”短历时中等强度降水事件占比最大,“7·21”降水极端性更强、致灾性更大;两次过程水汽来源和源区定量贡献差异明显。

利用WRF模式,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对“7·20”暴雨主降水时段的强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降水峰值时刻前,强盛水汽辐合支撑强降水,同时加湿大气,后期,水汽辐合显著减弱,降水造成局地大气中水汽含量明显减少;降水峰值时刻前,水汽辐合、凝结和液相水凝物辐合共同助力强降水云系快速发展,后期,动力辐合作用减弱以及水凝物持续消耗和辐散,导致水凝物含量显著减少,降水系统逐步瓦解;主降水时段,垂直上升运动强度和垂直扩展范围逐步增大,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最大,之后减弱收缩;上升运动峰值高度从初期位于零度层上逐步降到零度层附近,进而回落到零度层之下,伴随“弱—强—弱”的降水强度变化;上升运动控制下,水凝物含量变化明显,但不同水凝物变化幅度不一。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27日

    2022

    07月28日

    2022

  • 06月30日 2022

    初稿截稿日期

  • 07月19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