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2021-08-05 17:46:42
上海城市复杂下垫面对2016年一次局地短时强水发生发展演变影响分析
地面自动站资料,,局地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Q矢量
摘要待审
岳彩军 / 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2016年8月19日下午上海地区发生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此次过程历时3小时、水平范围20—40公里,呈现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特点。基于上海地区2分钟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6分钟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结合Q矢量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演变成因,结果如下:(1)地面温度场和风场叠加分析表明,上海“城市热岛”特征与长江沿岸及邻近水域的热力不均匀分布引发了江风,江风将江岸邻近水域的湿、冷空气向城市陆地输送,并与陆地上干、热空气交汇,激发产生局地短时强降水,而降水的发生,导致地面温度下降、“城市热岛”特征减弱,从而减小水陆温度差,进而减弱江风,这直接减弱了有助于降水发生发展的动、热力强迫条件,促使降水趋于衰亡结束。(2)地面Q矢量散度辐合场和温度露点差叠加分析表明:在降水发生发展阶段,Q矢量散度辐合强迫产生垂直上升运动相对较强,而上升区的空气湿度条件相对较弱;在降水强盛阶段,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强度不仅增至最强,且上升运动区与高湿区重合;在降水衰亡阶段,空气一直维持高湿而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明显较弱。通过二者叠加分析可以揭示出致使降水强度发展演变的内在因素,且二者重合区对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3)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是在雷达回波出现约30分钟后地面才有降水发生的,通过Q矢量散度辐合场与温度露点差叠加分析表明,在此期间地面存在明显的Q矢量散度辐合强迫,而空气湿度条件相对较弱,可在一定程度来解释说明有雷达回波出现而地面无降水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雷达回波出现约1小时前,地面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Q矢量散度辐合区,这表明地面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有较好的提前预示作用。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3日

    2021

    10月15日

    2021

  • 09月28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08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 10月31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