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凹陷西部芦草沟组湖相混积型页岩油储层特征与富集模式
编号:2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1:24:49 浏览:226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湖相混积型页岩油储层岩相复杂,揭示不同岩相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模式,有助于混积型页岩油储层甜点评价及优选。本次研究基于岩石矿物、薄片、测试分析以及测井数据等多种资料分析,对湖盆混合细粒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储集物性以及混积型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主要发育块状云质泥岩相、纹层状泥岩相、块状泥质白云岩相、块状粉砂质白云岩相、块状粉砂岩相、块状泥质粉砂岩相、块状云质粉砂岩相7种类型岩相;形成粒间孔、溶蚀孔(粒间溶蚀孔和晶间溶蚀孔)、晶间孔、微裂缝和少量有机质孔5类孔隙以及粒间孔喉系统、溶蚀孔喉系统、溶蚀晶间组合孔喉系统、晶间孔喉系统4类孔喉系统。②当岩相从粗粒砂岩相过渡为细粒泥岩相时,物性逐渐变差,储集空间类型由粒间孔、粒间溶蚀孔逐渐过渡为溶蚀孔及晶间孔,孔喉系统由“粒间孔喉系统”逐渐过渡为“晶间孔喉系统”。③孔隙结构受粒度、方解石和长石含量的控制;其中,粒度决定能否发育粒间孔喉系统;方解石胶结会破坏孔隙空间;长石多溶蚀作用强,能够改善孔隙空间。④由于粗粒砂岩相和粉砂质白云岩相具有更好的储集物性;因此,云质粉砂岩相、粉砂质白云岩相混积互层以及粉砂岩相和泥质粉砂岩相混积互层构成了研究区良好的甜点区带;纹层状泥岩相和块状云质泥岩相则具有更好的生烃潜力,为优质烃源岩。⑤石油从细粒泥岩沉积区生成经过近距离运移至粗粒岩相沉积区滞留富集成藏。本次研究成果为湖相混积型页岩油储层甜点评价及优选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键词
混积型页岩油,储集空间,影响因素,富集模式,芦草沟组,吉木萨尔凹陷西部
报告人
安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省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安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省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
薛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省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
董振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省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
闫金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省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09日

    2021

    07月12日

    2021

  • 06月28日 2021

    摘要截稿日期

  • 09月29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