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Cr(Ⅵ)污染土壤
编号:9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8 16:37:18 浏览:239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通过稳定化实验、改进四步BCR连续提取实验、植物毒性实验、XPS分析及高通量测序,研究了沼渣对硫酸亚铁稳定化Cr(Ⅵ)污染土壤的促进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沼渣协同硫酸亚铁对土壤中Cr(VI)有良好的稳定化效果,相较于单独使用硫酸亚铁,可以达到更好的稳定化效果。Cr(Ⅵ)污染土壤稳定化处理中,含水率、硫酸亚铁及沼渣的投加量对稳定化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佳的修复条件为:n(Fe)/n(Cr)=3:1,含水率为35%,沼渣投加量为4.5%,反应时间为12 d,在此条件下,Cr(VI)稳定化效率为99.85%,土壤中残余六价铬含量为1.49 mg·kg-1,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5.7 mg·kg-1的限值要求。由BCR连续提取实验结果可知,沼渣+硫酸亚铁稳定化处理后,生物可利用性较高的酸溶态铬含量显著降低,而相对稳定的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铬含量明显增加。根据铬形态分析结果,由RAC风险评价进一步表明,沼渣+硫酸亚铁稳定化处理后,Cr(Ⅵ)污染土壤的风险等级由非常高风险降至低风险。根据植物毒性分析可知,沼渣+硫酸亚铁稳定化处理植物毒性显著降低,由高毒性降至基本无毒,有效解除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可知,沼渣+硫酸亚铁稳定化处理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Shannon和Chao1指数均显著增加,表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增加。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徐榕
青岛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徐榕 青岛理工大学
王华伟 ;青岛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