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原位表征技术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编号:78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8 12:47:17 浏览:322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是一个耦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传统的异位研究手段(并且以试剂提取为主)常常不能很好地对其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进行评估。异位研究涉及的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处理过程都很难避免因污染物形态易变造成的偏差,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试剂的提取只考虑固液两相间的静态平衡,却没有考虑普遍存在于固液两相间的动力学过程,无法反映真实的环境微界面变化过程。原位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上述弱点,更能客观地反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虽然出现了同步辐射等大型高端“原位”技术,但由于价格昂贵、机时资源有限、甚至较高的检出限,都在制约着它们在环境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因此,高效、低成本、低检出限的原位表征技术手段的缺乏,使得污染物微界面过程与机制难以有效厘清,制约了对污染物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环境风险的真实认知。本研究主要在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一种原位采样技术)的经典理论基础上,通过合成选择性分离吸附材料,研发了能够原位测定(类)金属不同形态的新型分析技术,并融合平板光极和酶谱技术,构建适用于土壤/沉积物微界面的涵盖化学、物理、生物信息的新型二维高分辨原位表征技术,为原位定量研究(类)金属的环境微界面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罗军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稿件作者
罗军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