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地区Cu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生态风险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编号:77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4:52:45 浏览:73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5日 20:0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003] 分会场报告-722室 [3-9] 研究生论坛-4

暂无文件

摘要
冶炼场地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空间异质性高。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布置采样点,采集了中国中南地区某典型铜冶炼厂周边不同土地利用/覆盖、地形条件下的表层土壤样品(0~10 cm)共163个。利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评估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的累积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水平。利用GIS插值、Moran’s I结合条件推理树(Ctree)、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和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中As、Cd、Cu、Pb和Z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8 mg kg-1、16.8 mg kg-1、502.4 g mg kg-1、885.6 mg kg-1和250.2 mg kg-1,分别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 8.3、24.0、6.9、16.2 和 3.2 倍,Cd为累积最严重的元素。与全球其他地区铜冶炼厂周边土壤对比表明本研究区域受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更严重。土壤重金属含量随距离呈现指数衰减,污染范围主要集中在距离冶炼生产区450 m到1000 m之间。高含量土壤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冶炼生产区、径流污染区和主导风向上。此外,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农田和草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于林地和裸地,平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坡地土壤。土壤pH和SOM较高的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能力更大,重金属累积更多。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表现出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其中Cd贡献了总风险的78.1 %,是最主要风险元素。条件推理树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分布主要受到距离、pH的影响。高风险区(PERI > 600)主要位于距冶炼厂≤ 254 m 或土壤pH > 5.6 且≤ 761 m 的土壤地块。这些结果有助于冶炼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防控和污染修复。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刘旭
中南大学

稿件作者
刘旭 中南大学
彭驰 中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