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G-nZVI/rGO去除地下水中Cr(VI)的研究
编号:74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2:55:25 浏览:25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摘要:本文利用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研发了具有高反应活性、抗钝化作用和持久有效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铁复合材料(nZVI/rGO),并利用黄原胶(XG)对其加以稳定,以Cr(VI)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其作为原位反应带修复材料的反应性、迁移性及修复效果。
结果表明,nZVI作为电子供体将电子传递到石墨烯表面,使得整个石墨烯表面作为还原Cr(VI)的活性位点,增强了还原Cr(VI)的能力,同时具有巨大比表面的rGO又可以分散纳米铁及还原产物,有效缓解还原产物包覆nZVI而造成的钝化,提高了Cr(VI)的去除速率和效率,能长期有效去除地下水中Cr(VI)污染。nZVI/rGO在饱和多孔介质中沉积量的对数与距离呈线性负相关,且具有明显的分段沉积现象。注入速度和介质粒径为nZVI/rGO应用的限制性因素。介质粒径与注入速度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nZVI/rGO的沉积。利用统计学方法获得了沉积速率系数Kdep和最大迁移距离Lmax的预测模型,用以预测和评估nZVI/rGO在实际场地的适用性。XG的添加显著增强了nZVI/rGO的稳定性,吸附相XG改善了nZVI/rGO的静电稳定性,自由相XG抑制了XG-nZVI/rGO的团聚和沉降。XG在nZVI/rGO表面的吸附密度是一定的。当nZVI/rGO注入浓度为0.83 g/L时,存在临界注入速度1.39 cm/min,当注入速度小于此值时,增加注入速度引起的团聚阻碍XG-nZVI/rGO的迁移;当注入速度大于这此值时,较大的水动力剪切导致的解团聚作用促进XG-nZVI/rGO的迁移。XG-nZVI/rGO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沉积机制受DLVO、布朗扩散、水动力剪切及拦截作用共同控制。粒径大于V2的XG-nZVI/rGO,拦截作用使颗粒截留在多孔介质中;粒径小于V1的XG-nZVI/rGO,其所受布朗动能小于二次能量极小时,则沉积在介质上;粒径在V1和V2之间的XG-nZVI/rGO,其所受水动力剪切扭矩小于粘附力矩时,则沉积在介质上。XG-nZVI/rGO浆液单井注入Cr(VI)污染含水层后,在注入井附近及下游形成稳定反应带覆盖区,实现对Cr(VI)污染地下水的有效去除并持续一段时间。XG-nZVI/rGO浆液注入后,注入井及下游的DO和ORP迅速下降,创造有利Cr (VI)去除的还原环境。并且不会显著改变水环境条件,如pH、Fe2+等,具有环境友好性。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铁,原位反应带,迁移沉积,先验预测模型,地下水修复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迟子芳
吉林大学

稿件作者
迟子芳 吉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