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场土壤中钨的形态与溶解度研究
编号:73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2:31:05 浏览:310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钨,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曾被认为既无毒也不易溶于水,因此曾做为铅和贫铀在军工领域的“绿色”替代品用于军事训练。然而十多年前,地下水钨污染被认定是美国内华达州儿童白血病的可能原因,随后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也表明前人对钨在环境介质中溶解度的估算可能存在错误。本文通过系统性实验对比指出,除非发生络合反应,钨在强酸条件下易沉淀,因此通常采用的盐酸或硝酸基质保存水样的方法会造成钨的测定错误,并提出使用氢氧化铵和EDTA基质保存的新方法,极大提高钨含量测定的准确性。通过采集靶场土壤,使用X射线吸收光谱和微探针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探明土壤中钨的化学结构信息,并使用解吸附实验探究其固溶分配行为,发现金属钨在土壤中氧化速度快,主要以聚合钨酸根(即含钨的多金属氧酸根)形态吸附在铁氧化物矿物表面,然而吸附不稳定,在水中极易解吸。进一步通过热力学模拟计算与环境样品含量对比,并基于大量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吸附实验,证实钨酸盐在弱酸、高浓度或高温条件下的聚合反应是阻碍钨在矿物表面吸附的主要机制,揭示了以往对钨溶解度错误估算的原因。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孙静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孙静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