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化剂作用下镉的迁移转化及植物根际反馈机制
编号:71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1:55:58 浏览:24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镉(Cd)作为活性最高的重金属之一,经由多种渠道进入自然环境,在土壤中积累,经作物根系提取后转运至可食用部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威胁人体健康,因此对Cd污染土壤尤其是农田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模拟镉污染土壤的粒径分离实验,对多种矿物类钝化剂影响下Cd在土壤团聚体间的迁移转化进行探索,进一步结合盆栽实验对多种钝化剂对Cd的修复效果及根际反馈机制进行评估,主要结论如下:
  1. 土壤团聚体对镉的富集能力随土壤粒径的减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以75-45 µm最低,<15 µm最高。纳米蒙脱石(NMMT)、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巯基改性坡缕石(PGS--SH)的加入促进了Cd向小粒径团聚体的迁移,坡缕石(PGS)则提升了大粒径团聚体中Cd含量。此外,NHAP及PGS-SH显著提高了各粒径团聚体中残渣态镉含量,其余矿物对镉形态影响相对较小。
  2. 不同钝化材料的添加均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负相关,且巯基改性坡缕石(PGS--SH)的施加达到显著负相关(-0.989*),可显著降低有效态Cd的含量。
  3. 结合根际土壤理化指标变化分析,油菜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和氨基酸等可以降低pH并提高EC,且根系分泌活动以及微生物作用都会增加根际土壤TC和TN含量。
  4. 与CK相比,TMP、HAP、WB处理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DOM的含量均有所降低,表明DOM会被钝化材料吸附。通过3D EEM光谱图可看出油菜根际和非根际土壤DOM的主要发光物质为类富里酸、类腐殖酸和类蛋白,钝化材料的添加会使类富里酸峰值显著降低,表明植物根系以分泌小分子有机酸为主,且这些小分子有机酸也会被钝化材料吸附。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刘微
教授 河北大学

稿件作者
刘微 河北大学
高超 河北大学
李玉龙 河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