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扰动海相沉积土中天然砷铅污染修复:氧化镁稳定及其长效评估
编号:71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1:37:07 浏览:31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人类社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导致大量岩石/土壤/沉积物从地下挖掘出来并转移到地表。通常情况下这些固体材料中重金属属于天然来源且含量较低,其环境风险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但是,由于暴露环境的改变,这些天然源重金属也可能释放出来,造成周边环境污染。近十年来,城市建设项目产生的天然源重金属污染岩石/土壤/沉积物问题已引起日本政府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海相沉积土是一种主要类型。由于许多挖掘产生的海相沉积土存在砷、铅污染问题,在处置或再利用前需要对其进行修复,其中固化/稳定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本研究利用氧化镁对东京地区典型含砷铅海相沉积土进行稳定化修复,并设计了基于不同处置场景的加速暴露试验(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和厌氧培养),验证氧化镁修复后砷和铅在环境条件激变下的长期稳定效果。研究中稳定化效果评估采用日本 “溶出量基准” 浸出标准方法(水浸出,液固比10:1,水平振荡6小时)。结果表明,氧化镁能有效稳定海相沉积土中的砷和铅,显著降低它们的浸出浓度,满足环境标准要求。而且在三种加速暴露场景下仍然具有良好效果,证明了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性。海相沉积土中蒸发岩溶解、含砷(铁)硫化物的氧化、铁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溶解、氧化镁吸附、铅氢氧化物/碳酸盐沉淀等过程,以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溶解态、胶体态和颗粒态)是控制砷和铅浸出行为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证明简单的氧化镁稳定化处理可为地质成因砷铅污染海相沉积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李继宁
南京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李继宁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