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成因施氏矿物阻抗水稻吸砷的效果与机制
编号:71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1:36:04 浏览:343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采选冶矿等活动造成我国南方许多省份稻田砷污染现象非常突出。在淹水条件下,As主 要以As(III)形式存在,易于被水稻吸收累积。施氏矿物(Fe8O8(OH)6SO4)是酸性矿山废水中常见的、由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结晶度较差的羟基硫酸铁矿物。它具特殊的隧道或管道结构,管径大小与砷酸盐或亚砷酸盐大小相当。它对As(III)有特殊的亲和力,吸附量最大可达到300mg/g,而且土壤中大多数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其吸附影响较小。即使含有As的施氏矿物发生相变,矿物中吸持的As也不易于释放,而成为新生态矿物晶格中成分被牢固结合。在稻田中加入0.1%-0.2%的该材料可大幅度降低水稻土孔隙水中As,使水稻籽粒As含量降低到安全阈值以内。其机制涉及施氏矿物对稻田中As的固持、水稻根系对硫酸根的吸收及在体内还原形成较多对As有较大亲和性的含巯基的有机硫等。提出在水稻旱育秧基质中加入具有直接吸持As(III)能力的生物成因施氏矿物以构成新型控砷基质,将其移栽大田后在水稻根际周围构建可控砷的人工屏障,在大田中辅之以磷肥作基肥来协同阻控水稻对As的吸收与转运的构想。为我国众多砷污染稻田提供一种高效和经济可行的水稻控砷新方法和新技术。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周立祥
南京农业大学

稿件作者
周立祥 南京农业大学
郑冠宇 南京农业大学
王晓萌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