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靶向-非靶向筛查技术探究垃圾填埋场及周围地下水中新污染物分布特征
编号:69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6 22:07:18 浏览:69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5日 20:2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003] 分会场报告-722室 [3-8] 研究生论坛-2

暂无文件

摘要
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广州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地下水中的新兴有机污染物进行筛查,系统地调查其污染水平、潜在来源及风险,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精确质量数、同位素分布和二级信息进行实验室自建数据库及在线数据库匹配,共识别出有机物80种,包括农药15种、药物18种、个人护理产品8种、降解产物5种以及化工产品34种。其中18个有机物经过标准品保留时间验证,定义为L1匹配,其他的62种定义为L2匹配。利用MetFrag结合数据库检索以及碎片预测匹配到有机污染物128种,定义为L3匹配,即精确质量数和部分二级碎片匹配。对渗滤液及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了靶向分析。共37种污染物在渗滤液中检出,其中35种检出率大于50%,其含量从ng/L到μg/L不等。垃圾填埋场对大部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大于97%。渗滤液原水和地下水样本中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表明污染物没有直接受到渗滤液的严重污染。但是渗滤液出水和地下水样本中污染物浓度呈正相关,考虑地下水受到了渗滤液出水的影响,可能其中未完全去除的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三个季节的渗滤液原水样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相似的污染模式。污染物的浓度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推测其来源与生产使用有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渗滤液样本为一组,表明其中污染物相似的污染模式。地下水样本为一组,表明其中污染物的污染模式和来源相似。两组各自分开,表明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可能没有被高浓度渗滤液严重污染。而渗滤液出水介于两组之间并且聚集在一起,所以进一步推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出水中未完全去除的污染物。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韩余
华南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韩余 华南师范大学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
胡立新 华南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