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取样方法优化
编号:6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4 11:30:22 浏览:26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我国地下水污染严重,存在着底数不清、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不明等问题。地下水取样是调查地下水污染的必要环节,但国内从业者在进行地下水取样的过程中,仍对代表性取样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导致地下水监测的数据,尤其是涉及可挥发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实际上,监测井中滞留水的水质和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具有显著的差异,抽取滞留水会导致所获水样不具有代表性。目前,普遍使用的地下水取样方法包括三倍体积取样法、低流量取样法、贝勒管取样法和被动取样法等,针对某块特定的污染场地,究竟最适合采用哪种取样方法,无法进行直接判断,必须结合代表性取样的理论和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在对地下水取样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模型的手段对地下水取样过程中的代表性进行量化,研究发现,场地的渗透系数、监测井筛管和套管长度、抽水流量等因素会影响取样的时间以及取样方法的选择。此外,通过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双速率取样方法,称为“高应力低流量”(high stress low flow,HSLF)取样法,通过在抽水取样的过程中改变抽水的流速,加速含水层中地下水迅速进入监测井中,进而大大减少取样的时间和产生的废水量,在各种场地中的模型测试中均优于三倍井的体积法和低流量取样法,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侯德义
副教授, 博导 清华大学

稿件作者
侯德义 清华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