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井驱动强化含水层低渗透区域中有机污染物的芬顿氧化
编号:11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9 22:32:04 浏览:36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在人为调控下含水层低渗透区域中的天然矿物(铁锰氧化物、黏土等)可生成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对于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基于H2O2的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与循环井修复技术耦合,H2O2被天然矿物活化产生羟基自由基,有效解决了传统Fenton技术需要额外铁注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水力驱动作用下H2O2在目标地层中的回收率有所提高,有效提高了H2O2的迁移。进一步通过添加铁循环调节剂(如抗坏血酸),大大提高了Fe(III)/Fe(II)循环的效率,解决了天然矿物因Fe(III)/Fe(II)循环缓慢导致活化效率低的难题。通过循环井水力驱动作用,可将调节剂和H2O2有效地输送至含水层低渗透区域,解决了氧化剂迁移方向不明的问题,且对于吸附于这些区域内铁锰氧化物和黏土矿物上的残留态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效降解。此外,初始pH会影响H2O2的羟基自由基转化效率,在引入铁循环调节剂后,过氧化氢可以被pH为3-11的含水层沉积物分解,有效拓宽了Fenton技术的pH作用范围。本研究结果表明,循环井水力驱动下调节剂和氧化剂向含水层低渗透区域迁移,可增强该区域内矿物对有机污染物的芬顿氧化,为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原位可持续修复提出了新的策略。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李佳
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稿件作者
王朋 成都理工大学
李佳 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