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端堆芯熔融事故下,核反应堆压力容器(RPV)可能发生高温(~1300 °C)和残余内压共同作用导致的蠕变断裂失效。本文针对事故温度(800~1000°C),开展国产RPV材料SA508 Gr. 3钢蠕变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透射电镜(TEM)等微观表征,对SA508 Gr. 3钢本构模型和寿命预测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测试温度和应力范围内,稳态蠕变速率与规则化应力(σ/σT,σT:测试温度下材料抗拉强度)分布未表现出明显的温度单调性。通过对上述温度区间的应力指数和微观分析,确定主导蠕变变形机制为晶界滑移(GBS)。在基于变形机制的真应力(DMTS)蠕变本构模型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纳入应力阈值和晶粒尺寸效应的修正DMTS模型,并依据此模型,对800~1000°C SA508 Gr. 3钢的蠕变变形和断裂寿命取得了较为精确的预测结果。本文研究成果将为保障极端事故下RPV结构完整性和反应堆系统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