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 2022-01-23 17:30:53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葡萄状构造成因研究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葡萄状构造;韵律性纹层;成因研究
摘要待审
任冠雄 /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葡萄状构造之所以呈现“葡萄状”,与葡萄状构造的凸起基底和其后继承发育的韵律性纹层有关,而这种韵律性纹层具有亮、暗相间的特点,其纹层的颜色也在逐渐变化。通过研究发现,葡萄状构造纹层的亮、暗相间及其颜色变化与纹层中蓝细菌的富集程度有关。蓝细菌富集程度高的纹层为暗纹层(富菌层),而富集程度低的纹层为亮纹层(贫菌层)。葡萄状构造形成时期的海水为文石海,主要沉淀文石和高镁方解石。葡萄状构造形成于局限水体变浅旋回的顶部,水体较为动荡,常出现间歇性暴露。当处于较深的水体时,水体循环较好,蓝细菌大量顺层发育,且通过粘结或捕获沉积物形成富菌层。由于水体深度在变化,其形成的纹层不会一直处于水体较深处。随着水体深度的变化,水体的微环境也逐渐发生变化,蓝细菌的发育逐渐受到了影响。当处于水体较浅处,此时水体震荡较为剧烈,蓝细菌的发育受到抑制,蓝细菌基本不发育或较少发育。由于此时水体较为动荡且蓝细菌基本不发育,沉淀的文石或者高镁方解石通过快速结晶呈纤状,之后通过拟晶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纤状白云石,纤状白云石之间叠加形成贫菌层。水体微环境和当时古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富菌层和贫菌层的交替叠置出现。这两种纹层叠置于间断分布的凸起基底之上,最终形成葡萄状构造。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4日

    2022

    05月15日

    2022

  • 05月17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国际古地理学会筹备委员会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委员会
长江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承办单位
长江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