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 2022-01-23 17:30:46
中国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纪芦草沟组混积岩储层的白云石成因
凝灰质,甲烷作用,埋藏成因,白云石成因,湖相混积岩
摘要待审
魏巍 / 沙特阿美北京研发中心
近年来,湖相混积岩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类混积岩储层最主要的特征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白云石胶结物,其充填孔隙并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因此研究白云石的成因对储层预测和评估至关重要。然而,白云石成因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岩石学研究中的重点。以往白云石研究主要针对海相成因,对于湖相白云石研究甚少。本文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纪芦草沟组混积岩储层为例,针对湖相混积岩中的白云石,分析其岩石学特征和成因。 本次研究采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稳定碳氧同位素、微量/稀土元素等方法,分析赋存混积岩中的白云石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白云石主要包括两类:1)以泥粉晶-微晶、半自形晶为主的白云石(DT),主要分布在凝灰质岩中;2)以细晶、自形晶为主的白云石(DS),主要充填于孔隙或者交代作用分布在粉砂岩和砂岩中。其中,DT白云石的δ13C和δ18O均为负值,形成温度低(50℃左右),充填在粒间孔隙中。其主要形成于成岩阶段早期,受产甲烷菌的代谢活动影响,属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大量的Ca2+和Mg2+离子主要来源于咸化湖水和富火山灰的凝灰物质大量水解。DS白云石的δ13C和δ18O也均为负值,且负偏移量更明显,形成温度高(120℃左右),主要表现为充填粒间孔隙或交代早期碳酸盐岩胶结物或岩屑,推测其主要为成岩晚期埋藏成因。Mg2+离子可能与粘土矿物水解及转化和火山灰蚀变有关。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白云石成因领域注入了新的观点,也为下一步的湖相混积岩储层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4日

    2022

    05月15日

    2022

  • 05月17日 2022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国际古地理学会筹备委员会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委员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委员会
长江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承办单位
长江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