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易洪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与驱动机制
编号:176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5:07:26 浏览:105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也发生着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由风暴潮、当地暴雨、上游来水等引起的海岸带洪水灾害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目前,对于中国沿海易洪区的LUCC研究比较薄弱,难以有效理解这一关键带内的人地关系特征及其洪涝灾害风险效应。为此,本文旨在研究2000–2020年中国沿海易洪区LUCC过程,并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探究其驱动机制,最后探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沿海洪水风险的影响与启示。主要结论如下:①2000–2020年间中国沿海易洪区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沿岸圈围土地和“一增一减”现象。圈围土地指近20年中国沿海易洪区沿岸圈围土地面积扩张达4804.42 km2,主要增加在辽东湾和渤海湾沿岸、江苏、上海、深圳等沿岸。“一增”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显著,达8436.69 km2;“一减”指耕地面积共减少6516.61 km2。此外,林地、草地和灌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湿地、水体和裸地面积呈上升趋势。②2000–2020年间中国沿海易洪区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化。耕地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和水体;湿地主要转入来源为新圈围地;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和水体。③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是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和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因素,圈围土地、水产养殖、湿地保护等是引起沿海易洪区水体和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政策因素;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易洪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GDP、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等因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且不同地类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所不同。上述研究为LUCC典型区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这一关键带内的人地系统动力学过程,并可以帮助缓解人地矛盾与灾害风险,为科学制定沿海易洪区土地管理措施和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洪涝灾害防范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沿海易洪区,土地利用变化,人地关系,驱动机制,政策启示
稿件作者
吴依静
上海师范大学
杜士强
上海师范大学
王丹
上海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