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 2019-06-09 20:34:16
渤东地区馆陶组岩相古地理重建
馆陶组、物源分析、古气候、古地理
全文待审
汪 舒 /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摘要:通过重矿物的分布特征以及锆石测年分析对渤东地区馆陶组的古物源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大量孢粉资料,通过孢粉图谱、Q型聚类分析将馆陶组地层划分为四个孢粉组合带并对古气候进行了重建。
研究结果表明:1. 研究区北以远源细粒沉积为主,南部为混源区,其物源主要有三个构成,一是北部长兴水系物源,主要通过渤中凹陷的北部进入,形成西北部的沉积;二是东北及东部老铁山-庙岛水系物源,主要形成PL9-1东部地区的沉积,特别是PL15-2地区,基本上受东部物源影响;三是南部的蓬莱-庙岛水系物源,通过渤南低凸起进入,主要形成PL25-1、PL19-3地区的沉积。2. 馆陶组湿生植物明显多于旱生植物,喜热植物明显多于喜温植物,具有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且气候波动频繁,其乔木层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馆陶组早期(孢粉组合带Ⅲ、Ⅳ)--针叶树为主的混交林,馆陶组晚期(孢粉组合带Ⅰ、Ⅱ)--落叶林含有许多亚热带成分,季风气候越来越显著。3.馆陶组的湿热气候背景为物源的发育提供了条件,但频繁的气候波动造成了各区沉积相带发育的差异。北区受主要物源控制,厚层砂发育,以河流相为主;南部地区物源混杂加之气候因素导致薄层砂发育,以湖泊相、三角洲相为主。
古气候影响着物源发育而物源又控制着沉积相带的发育,从而形成不同的古地理面貌。本研究通过古气候与物源的分析,重建馆陶组岩相古地理格局,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指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9月19日

    2019

    09月22日

    2019

  • 08月29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08月29日 2019

    终稿截稿日期

  • 09月22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承办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东北石油大学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