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 2019-10-08 11:39:22
一种墨绿色玉石的宝石学特征与成因矿物学研究
成因矿物学;绿泥石;阳起石;低温热液;和田玉
全文录用
凌岳 杨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摘要:市场上新出现一种名为“撒金花黑青玉”的玉石,为了了解该玉石的结构与矿物组成,对其基本宝石学特征进行了测试,并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等测试手段进行了深入分析。样品整体呈墨绿色,可观察到表面的金属色片状反光(图1),宝石学测试结果表明该玉石折射率在1.60-1.61之间,与软玉相比偏小,相对密度在3.11-3.21之间,与软玉相比偏大。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主要矿物成分为阳起石(45%)、绿泥石(45%)、黄铁矿(5%)、其它矿物(5%)(图2)。阳起石呈纤维状变晶结构,束状集合体,存在微定向(图3a);绿泥石呈鳞片状变晶结构(图3b),d060峰值在1.53-1.54Å之间,为三八面体结构,绿泥石与阳起石共同组成基质成分,黄铁矿镶嵌于基质内。根据电子探针计算结果,对阳起石中Mg/(Mg+Fe2+)值与Si值进行投点定名,其Mg/(Mg+Fe2+)值介于0.88~0.89,投点均落在阳起石范围内(图4a)[1];根据绿泥石的Fe-Mg-(Al+□)分类图解进行投点定名,投点均落在镁绿泥石范围内,同时也落在I型三八面体绿泥石范围内(图4b)[2],与XRD检测结论相符;根据绿泥石的Fe-Si分类图解进行投点定名,投点均落在斜绿泥石范围内(一种镁绿泥石)(图4c)[3]。两种绿泥石种属定名模式均显示出样品中绿泥石有富镁贫铁的特性。根据阳起石中的较低的Mg/(Mg+Fe2+)值(≈0.9)对其成因进行判定(图4a),结果显示其成因可能与蛇纹石化超基性岩有关[4];根据绿泥石中Al/(Al+ Mg+ Fe)与Mg/(Mg+ Fe)值进行投点,结果显示样品原岩系超基性岩且富镁不为含铁建造(图5)[5],与阳起石的判定结果相同。对绿泥石中Mg与Si、AlIV,AlVI,Fe离子之间的进行投点以显示其相关性,结果显示Mg与上述主要阳离子之间线性相关性较弱,指示样品可能经历多期变质作用(图6)[5]。根据绿泥石化学成分对其形成环境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其形成温度介于219℃~252℃[6],氧逸度lgƒ(O2)介于-63.3~-59.4,硫逸度lgƒ(S2)介于-15.6~-9.1[7],指示样品的形成环境是相对还原条件的低温热液。因在GB/T16552-2017《珠宝玉石名称》中并未对和田玉中主要组分的具体含量与结构有很好的界定,且样品中较高的绿泥石含量已经对其主要性质产生了影响。考虑到不同标本中矿物含量存在差异性,建议对阳起石含量大于50%的标本定名为和田玉,尽管有鉴定机构鉴定本样品为和田玉,本文建议本样品不能定名为和田玉。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1月02日

    2019

    11月03日

    2019

  • 10月1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1月03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