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 / 2019-08-30 16:50:43
长江南京河段八卦洲沉积物的石英和钾长石光释光测年研究
摘要待审
目前,光释光在风积物的测年上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但在有关测定湖泊和河流等水成沉积物的研究上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沉积物在沉积前光晒退不完全,导致光释光信号残留,从而使测定的年代可能存在高估。不同的矿物,不同样品粒径,不同的测年方法也会使测定结果差别较大。长江南京河段的八卦洲是长江流域典型的大型鹅头型沙洲,其形成和演变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环境意义,但目前仅限于历史记载,具体的沙洲演化过程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对南京长江八卦洲埋藏砂和表层河漫滩样品的中颗粒(40-63 μm)和粗颗粒(63-90 μm)粒径的石英,利用SAR法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同时,对样品的粗颗粒(63-90 μm)钾长石进行了高温(pIRIR200, 290)和低温(pIRIR50, 150)红外后红外光释光测年对比研究。
表层河漫滩样品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石英颗粒在沉积前,释光信号均完全晒退,所选样品是可以用来进光释光测年的。粗颗粒(63-90 μm)石英的等效剂量值基本上和中颗粒(40-63 μm)的等效剂量值一致,表明这两种粒径的石英光释光信号晒退程度基本相当,但是样品BGZ-5的中颗粒(40-63 μm)等效剂量值较粗颗粒(63-90 μm)大6倍,可能表明其中含有部分未经完全晒退的信号,由此也表明粗颗粒(63-90 μm)石英晒退更完全,更适合光释光测年研究。粗颗粒(63-90 μm)钾长石高温(pIRIR200, 290)和低温(pIRIR50, 150)红外后光释光测年结果,均老于石英SAR-OSL。高温pIRIR290红外后光释光测年结果是低温pIRIR150的5~7倍,表明随着预热和激发温度的增大,样品post-IR IRSL信号晒留值增大,进而导致所测等效剂量值增大。基于获得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八卦洲是由长江河曲的侧向发育、凹岸(北岸)侵蚀和凸岸(南岸)的增长,从而逐渐发育成现代鹅头状沙洲,河曲的侧向迁移和沙洲开始形成的年代至少在0.41 ka之前。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