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 2019-08-30 16:20:17
卤代芳香族DBPs的比较细胞毒性及相应的QSAR模型:其与过氧化氢酶的结合作用在毒性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摘要待审
卤代芳香族消毒副产物(DBPs)是近期鉴定的一类新兴的消毒副产物。它们在消毒后的饮用水、污水、游泳池水、页岩气开采废水中均能被检测到(浓度水平约ng/L−μg/L)。之前的研究基于体内生物测定报道这类DBPs具有发育毒性和生长抑制毒性。在本研究中,为了进一步了解芳香族DBPs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采用哺乳动物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实验方法,比较评估了四个亚类(卤代苯酚、卤代硝基苯酚、卤代羟基苯甲醛和卤代羟基苯甲酸)的15种卤代芳香族DBPs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所选择的芳香族DBPs在体外生物测定表现出卤代硝基苯酚>卤代苯酚>卤代羟基苯甲醛>卤代羟基苯甲酸的毒性顺序。通过分子对接研究芳香族DBPs与关键抗氧化酶(即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其与抗氧化系统有关的潜在毒性机制。根据实验得到的细胞毒性数据和候选描述符(包括芳香族DBPs与关键抗氧化酶之间的结合能,以及物理化学/量子化学/拓扑描述符)的筛选,建立了QSAR模型,即log (LC50) −1 = − 1.050ECAT + 0.300EHOMO − 0.238ELUMO − 0.164,表明毒性机制中芳香族DBPs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以及芳香族DBPs的亲电/亲核反应活性的重要性。另外,本文还对华南特大城市深圳市的自来水和水厂出水中芳香族DBPs的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饮用水中普遍存在卤代芳香族DBPs(浓度水平约ng/L),并首次在实际饮用水中检测到三种含氮芳香族DBPs。通过结合检测浓度和实验所得的细胞毒性数据,确定了目标芳香族DBPs中的主要毒性物质;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最高浓度的DBP并不呈现出最高的总体毒性贡献占比。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