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5 / 2019-08-27 19:18:53
湘西王村化石库晚寒武世环神经动物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摘要待审
湘西王村化石库晚寒武世环神经动物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咸晓峰1,2, 张华侨1,*
1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中心,南京210008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
*通讯作者。邮箱:hqzhang@nigpas.ac.cn。电话:025-83282211

现生的环神经动物包含五个门: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鳃曳动物门、动吻动物门和铠甲动物门,它们与泛节肢动物共同组成了蜕皮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环神经动物是蜕皮动物中最先分化出来的一支,因此,研究环神经动物对研究蜕皮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着重要作用。环神经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非常丰富,大部分以布尔吉斯页岩型保存,少部分以Orsten型(三维磷酸盐化)保存。前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环神经动物的分类学,古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方面,对于发育生物学,如骨板形态的变异及骨板系形成方面却少有报道。近年来,我们在湘西王村剖面晚寒武地层进行了大量工作,处理了超过2吨灰岩样品,共收集到了近800枚环神经动物的化石标本,包括胚胎Markuelia,古蠕虫类,两类新型的环神经动物和一类新型的化石胚胎。其中,古蠕虫类最为丰富,至少包含4属4种,可以详细研究它们的骨板形态及骨板系的形成。
初步研究的结论是:1. 古蠕虫类具有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生长方式,一种以Dispinoscolex decorus为代表,通过嵌入新骨板以及骨板的增大来进行增长,另一种则以Hunanoscolex campus为代表,除了在相同骨板间嵌入新的骨板外,小骨板和微骨板也会朝向虫体前后方向大量增多,促使节间沟与节中带增大,但在骨板大小方面,新生的骨板较原骨板没有变化。以骨板系形态,排列及第二种生长方式考虑,Ornatoscolex hunanensis有可能为Hunanoscolex campus的晚出同义名。2. 古蠕虫标本中,最小的标本直径不到100μm,可能代表了刚孵化的形态,与同层位发现的胚胎Markuelia最晚胚胎阶段在直径大小上相当,但Markuelia在最晚期仍然没有发育出骨板的迹象,而古蠕虫类却已具备了丰富而复杂的骨板,因此可以排除两者在发育上具有联系,故为不同的生物。

关键词:奥斯坦型化石,古蠕虫,环神经动物,个体发育,寒武纪,王村化石库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