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0 / 2019-08-21 10:49:32
北京地区气溶胶酸性及精细化吸湿性研究
摘要待审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赵普生研究员团队,于2013-2017年在华北地区系统开展了气溶胶精细化理化特征观测,基于气溶胶数谱(SMPS)、在线离子色谱(MARGA)、分级采样器(MOUDI)、加湿浊度计系统、HTDMA等设备观测结果,对区域气溶胶的pH值和吸湿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讨论。
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四个季节PM2.5呈弱酸性,pH值分别为4.5±0.7 (冬季) > 4.4±1.2 (春季) > 4.3±0.8 (秋季) > 3.8±1.2 (夏季)。根据分级样品计算得到,秋季和冬季粗模态粒子的pH值大大超过积聚模态,接近甚至超过7。Ca2+对粗模态粒子pH值影响最大。重污染条件下,粗模态中二次离子比重加大,钙离子比重降低,使得粗模态的酸性明显增强。在华北地区,影响气溶胶pH值的主要因素是硫酸根,氨和温度,此外Ca2+在春天以及相对湿度在夏天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华北地区虽然氨呈过量状态,但PM2.5仍然呈现酸性。
通过对多种不同方法获取的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进行对比发现,利用分级化学组分结合κ-Köhler理论得到的吸湿增长因子(gκ(RH))与HTDMA观测的结果(gm(RH))符合较好,此外利用ISORROPIA-II后向模式计算气溶胶含水量进而计算得到的吸湿增长因子(giso-r(RH))也与直接观测的结果有很好的符合,但利用ISORROPIA-II前向模式,会对输入的各主要组分进行再分配,使得气溶胶中吸湿物质和吸湿性产生变化,即前向模式计算得到的吸湿增长因子(giso-f(RH))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通过对光室温度控制以及双水浴系统,实现了PM2.5光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RH)的高分辨率以及高湿状态下(90%)的连续观测,并大大提升了观测的精度和准度。系统建立了不同季节及污染状况下f(RH)的参数化方案。评估发现在高湿状况下,气溶胶的吸湿性(κ)明显低于非高湿状况。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