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 / 2019-08-16 22:15:46
内蒙古二连盆地始新世犀超科化石新材料
摘要待审
犀超科通常由蹄齿犀科、两栖犀科、和真犀科组成;巨犀以往被归入到蹄齿犀科,但也有学者认为属于独立的一个科。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都支持犀超科和貘超科构成单系类群角形类,现有的化石证据表明犀超科可能在中始新世起源于一类貘超科成员,但最早的犀类出现时间明显晚于早始新世的最早貘超科成员(如Heptodon)。虽然貘犀(Hyrachyus)通常被认为是从貘超科到犀超科转变过程中的过渡类群,但貘犀的分类和定义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有关犀超科的起源和角形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仍未解决。根据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和阿山头组早始新世晚期到中始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的犀超科上、下颌骨新材料,我们记述了三个属(包括一个新属)四个新种,代表了早期蹄齿犀和巨犀类的成员。并重新启用了属名Ephyrachyus(该属之前被认为是Hyrachyus的同物异名),并依据阿山头组的新材料建立了该属一个新种。另外,将一段上颌有疑问地归入到Hyrachyus,并注意到它和真犀类Uintaceras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这些发现于早始新世晚期和中始新世早期的犀超科化石,填补了早始新世角形类和中始新世晚期犀超科化石演化上的空白,并表明不同类群的犀超科成员在早始新世晚期就开始分异。结合这批新发现的标本,对角形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将会使我们对犀超科的起源和角形类各主要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产生新的认识。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