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8 / 2019-08-10 15:48:35
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与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摘要待审
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极科考在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3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的放射虫动物群开展全属种鉴定与统计,初步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现代海洋学条件的关系,并探讨了放射虫的种群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为下一步在该区开展放射虫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研究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丰度总体上呈现出湾内(陆架浅水区)>湾外(大洋深水区)>两侧浅滩区的趋势,其中,埃默里海盆区是放射虫含量的高值区,平均可达4.4万枚/g;两个低值区则基本分布在弗拉姆浅滩和四女士浅滩上,平均丰度均低于0.5万枚/g。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与站位水深、沉积物类型以及洋流模式、水团结构等海洋环境密切相关,在水深不超过800m的陆架区和浅滩区,各站位放射虫的数量与站位水深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各站位总体上呈现出沉积物粒度越细、放射虫含量越高的趋势。此外,也受海洋上层的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总量等因素影响。
在检出的放射虫中,Antarctissa denticlata、Antarctissa strelkovi是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种,平均百分含量高达27.65%,二者与Antarctissa cylindrica和Antarctissa deflandrei以及Antarctissa sp.组成的南极虫组合是研究区最大的优势组合,其百分含量最高可达65.52%,最低为5.45%,平均达37.01%,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布特征:总体上以陆坡区为界线,南部浅水区该种群的百分含量较高,且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降低的趋势,最高值位于冰架前缘海域;陆坡区以北的深水区,该种群的百分含量则显著降低。这种分布模式可能与其生活习性以及研究区水团和洋流结构有关,本研究认为该组合可以作为冷水团发育的指示组合。此外,由Phormacantha hystrix和Plectacantha oikiskos这两个属种组成的沿岸浅水组合的平均百分含量之和达到11.52%,是仅次于南极虫种群的优势组合,其分布特征总体上表现为冰架前缘与湾口区低、陆架区高,主要受水团结构、水深和离岸距离的控制,在研究区该组合可能更多的是表征与环流结构有关的水团混合作用的强弱。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