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0 / 2019-08-09 16:25:32
700年以来冲绳海槽西南部浊流事件沉积及其对古地震重建的指示
摘要待审
了解大地震时空上的复发周期是进行可靠的地震灾害评估的关键因素[1]。由于地震发生时间较短,一般很难记录其发生的时间,尤其是古地震,从而影响计算其复发周期。然而,浊流古地震学可能会提供较为可靠的过去大地震发生的记录及其复发周期,该方法已成功在多个板块活动边缘进行试验[2-6]。由于菲律宾板块每年以~7cm的速度向欧亚板块下俯冲,使得台湾-冲绳海槽地区成为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伴随地震灾害也频繁发生。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大地震复发周期,我们对冲绳海槽南部获得的高分辨率沉积物柱状样(HOBAB4-S2)中所识别出来的浊流沉积事件进行研究。基于岩芯照片、岩心描述、粒度分析、元素比值和粗颗粒成分组成分析,识别出了17个浊流层位(T1-T17),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到细砂的细粒浊流相。根据浮游有孔虫中的AMS14C定年,模拟并确定了每个浊流事件发生的时间。且基于210Pb年代学分析,识别出百年内4个浊流层分别发生的时间是2002±2 AD, 1988±2 AD, 1983±3 and 1966±7,与该区
记录的四次高强度的地震活动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记录了公元1435年至公元1815年间地震发生的13个浊流层((T5-T17),计算出该段时间内地震复发间隔为42年。此外,浊流层(T5-T17)对应于已知的强降水和台风引发的洪水期,这表明在地震震动引发斜坡破坏之前,通过增加陆架边缘沉积物供应,会有利于浊流沉积事件的发生。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