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性新农药哌虫啶为对象,采用能反映哌虫啶不同对映体分子特征四个单一14C标记手性异构体为示踪剂,在对映体层面上着重研究了哌虫啶在厌氧淹水土壤中的吸收分配、代谢降解、迁移转归(从质量平衡角度研究ER、BR与矿化等)。研究发现,不论在彻底矿化、可提态残留动态变化与分布和结合残留动态变化中,还是各异构体母体消减动态、产物形成和产物动态等各方面手性农药都体现了显著的选择性差异,表现为对映异构体(5S, 7R)-IPP(IPP-SR)和(5R, 7S)-IPP(IPP-RS)相对于对映异构体(5R, 7R)-IPP(IPP-RR)和(5S, 7S)-IPP(IPP-SS)较易被矿化及与土壤形成结合残留。总体而言,哌虫啶在土壤中的矿化相当有限,在整个培养期内均未超过初始放射性引入量的4%。可提态残留在培养过程中随培养时间的增加不断下降,结合残留则不断上升。在培养末期, 14C-IPP-SR and 14C-IPP-RS及其降解产物约占初始放射性引入量的34%,14C-IPP-RR or 14C-IPP-SS及其降解产物则仅占约23%。土壤属性如有机质含量和pH值等的差异可能是引起这类选择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哌虫啶在土壤中结合残留的快速形成说明哌虫啶,尤其是对映异构体IPP-SR and IPP-RS,可在淹水土壤中较快与土壤结合,从而不易发生地表径流、地下水渗透等迁移行为。在哌虫啶土壤降解过程中生成了9个放射性降解产物,且其主要降解机理主要包括醚键开裂、甲基化、羟基化、脱硝基或亚硝基化以及羟基氧化成酮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