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0 / 2019-08-08 22:33:14
早白垩世酒泉盆地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发现及其意义
摘要待审
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的起源和辐射演化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研究基本发现早期被子植物无论在丰度还是类型上,均表现出显著的辐射演化过程。但目前有关大陆内部地区早期被子植物辐射演化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对早期被子植物在区域上的均衡性演化过程认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酒泉盆地下白垩统发育长序列湖相沉积,富含孢粉化石,是进行孢粉学研究的绝佳材料。
本研究选择对旱峡剖面下白垩统沉积物进行孢粉学研究。结果显示孢粉化石十分丰富,更为可贵的是,我们首次在中沟组发现类型和含量均相对丰富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除了多岐槽型Asteropollis、单沟型Clavatipollenites外,网面三沟型花粉十分丰富,有Tricolpites amplifissus, Tricolpites sp. 1, Retitricolpites sp., Retitricolpites sp. 1, cf. “Retitricolpites sp.”, Rousea sp., cf. 以及“Rousea sp.。与同期其他地区如欧洲利比亚半岛、巴西北部等地区相对比,这些网面三沟型花粉在酒泉盆地是最丰富的。另外,具花粉亲缘关系研究认为这些花粉均属于真双子叶被子植物范围,是属于发育相对高级的早期被子植物类型。因此,我们推测早期被子植物在气候相对干旱的大陆内部地区同样发育迅速。其次,在时间序列上,酒泉盆地中沟组被子植物花粉类型和含量呈相对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对应了耐旱型掌鳞杉科花粉Classpollis含量明显增加,这有可能暗示了早白垩世晚期的干旱化过程有利于早期被子植物的扩展。
另外,尽管酒泉盆地下白垩统发育火山岩夹层,但是目前的火山测年结果均不统一,这可能指示该区域火山活动呈小规模多期式发育,在区域上难以对比,导致了对酒泉盆地下白垩统的地质时代认识不清。而目前关于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产出地质时代在全球已有相对一致意见,研究对比显示酒泉盆地中沟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组合属于Albian期组合特征。该地层时代结论,目前在古生物地层时代上,是对酒泉盆地中沟组给予的最确凿的年代限定。
总而言之,酒泉盆地下白垩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发现,不仅对该区域陆相地层时代归属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生物地层学依据。同时,对揭示被子植物在内陆地区的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2023)、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及以及中科院青年人才成长基金项目等资助。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