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2 / 2019-08-08 16:06:13
生态疏浚新生泥水界面氮磷迁移过程
摘要待审
底泥内源氮、磷负荷是导致并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作为水体中氮、磷的主要汇集地,底泥经过长期氮、磷富集过程后,在风浪扰动、底栖扰动、氧化还原状况改变等因素作用下,通过泥水界面向上覆水体中不断释放氮、磷,成为富营养化整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生态疏浚是当前削减底泥内源负荷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其整治效果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本研究由生态疏浚新生泥水界面着手,从泥水界面微尺度延伸至湖泊水质变化过程,将室内研究与野外原位观测相结合,在数月至十五年的不同时间尺度上,对新生泥水界面氮、磷迁移过程的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生态疏浚后新生泥水界面磷酸盐(SRP)交换通量迅速降低,而铵态氮(NH4+-N)通量则会在疏浚后4~6个月内出现显著的上升。疏浚后新暴露出的下层还原态底泥及间隙水中的高NH4+-N浓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疏浚后时间的推移以及外源污染沉降等因素的不断影响,新生泥水界面氮、磷的交换将发生截然不同的转变。在没有外源污染输入的情况下,疏浚后新生界面逐渐被氧化,促使泥水界面NH4+-N通量不断下降,约6个月后,泥水界面NH4+-N的释放通量会得到有效的削减,SRP通量也将持续保持在疏浚后的低水平,整个泥水界面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外源污染颗粒物在新生泥水界面的沉降则将打破这一平衡。这些沉降颗粒物由于粒径较小,易吸附水体中有机质及氮、磷,且其中有效态氮、磷的组分比例显著高于附近水域内底泥中的比例。在这些颗粒物不断沉降的影响下,疏浚新生泥水界面有机质含量增加,扩散边界层氧的穿透深度降低,从而加剧泥水界面NH4+-N和SRP的释放。在颗粒物沉降量较大的河口区域,生态疏浚后一年左右SRP通量即可能回复至疏浚前的水平,NH4+-N通量回复速度虽慢于SRP通量,但也会在2~3年的时间内显著回复,沉降颗粒物对新生界面的影响甚至要大于疏浚工程残渣。在相对较为封闭、外源污染输入较少的湖泊内,生态疏浚后泥水界面NH4+-N和SRP通量则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得到削减,且水体中NH4+-N浓度的削减比SRP浓度的削减可能更加显著。因此,在外源输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通过生态疏浚削减底泥内源氮、磷负荷是有效的。而在外源污染输入突出的河口等区域,可能会面临需要反复疏浚的问题,疏浚的量及频次须在工程实施前进行相应的调研及评估。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