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7 / 2019-08-07 18:19:57
我国浅水湖泊过去百年来水生植被变化
摘要待审
水生植被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湖泊清水状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浅水湖泊水生植被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经历了显著的衰退,导致湖泊生态系统不断恶化。本文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西南地区的10个典型浅水湖泊为代表,对水生植被演替信息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物种组成变化、群落演替的模式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同时探讨了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的演替呈现出阶段性变化:1930s前为自然演替阶段,水生植物稀少,以贫营养型植物为主;1930s-1970s为轻度人类干扰时期,水生植物因营养盐增加而生长旺盛,以中-富营养型植物为主;1970s之后为重度人类干扰时期,水生植物组成发生巨大变化,出现物种多样性下降、覆盖率和生物量下降、群落结构趋向单一等问题;2000s之后多数湖泊沉水植被削减或消失了,浮叶植物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人类-自然耦合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建坝、围网养殖、营养盐输入和气候变化。目前我国主要依靠间断性的人工调查来重建水生植被,对长期数据的获取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如何提高水生植被的重建精度是一大难题。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提出了几点展望:一、建议将人工调查、历史文献、遥感影像以及古环境代用指标等方法结合起来,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等各方面获取较完整、多层面、更精确的水生植被演替信息;二、建议将孢粉和植物大化石等古环境指标结合起来,挖掘新的代用指标,如DNA,进行多指标综合研究;三、可以利用水生植被长期数据来验证稳态转换理论;四、还可以利用水生植被重建结果来确立湖泊修复的本底环境,以做为湖泊治理的参照。
关键词:水生植被;浅水湖泊;历史时期;演替动态;驱动机制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2日

    2019

    10月15日

    2019

  • 09月30日 2019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5日 2019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21日 2020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